其他
熊丙奇:从“学历社会”到“能力社会”
编者按 :2023年9月1日,我们上线了透镜LENSWAVE的第二期播客节目:《当考研考证成为大学生活主线,问题出在哪?》。在这一期节目中,我们与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熊丙奇院长,在上次讨论的基础上(点击即可跳转至往期内容)继续探讨职业教育、高等教育、毕业生就业、社会发展相关话题。本文整理自这一期节目的部分内容。 收听完整播客请点击下方图片:
▌大学高中化,考研高考化
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是“升学模式”,所谓“升学模式”是高考制度带来的问题。高考制度导致我们整个的基础教育是围绕着考试招生来进行,我们刚才谈的“考什么就教什么,教什么就学什么”,所有都是以升学为导向,它不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。随着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,我们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专科生和本科生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由于我们是“唯学历论”,所以说大家就转向去考研。
随之我们出现了“考研高考化”,“考研高考化”跟地方本科院校的“升学导向”是有关系的,这里面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。很多的地方本科院校,他们的生均经费比较低。本来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进行职业教育,就是应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,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。但是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生均经费比较低,因此选择了快速的、能够节省办学成本,同时也能体现办学政绩的一个方向。
围绕着考研来办学,就不会开启所有的大学课程,而是主要关注少数考研课程,围绕着考研的科目来进行教学。随之它就会节省办学经费(包括聘请师资、开设有关课程的经费等等),甚至有的实验也不开了,因为考研不考实验。所以从办学经费这个角度上来说,只是关注考研的课程,就跟我们的高中一样。本来高中应该是“德智体美劳”五维并举,除了我们的高考科目之外,其他的教学也应该关注。结果高中也只是关注高考的课程,非高考的课程被边缘化。一些本科院校也是一样,只关注考研课程教学,非考研课程教学就边缘化,这其中有它的一个办学成本考量。
所以说要加大对本科院系的投入,让高校能够开好所有的本科课程,给学生完整的本科教学。
如果说我们没有完整的本科教学,会影响到考研的学生质量,即便学生考上了研究生,学生的整体质量是不高的。另外,如果学生考研不成功,他回来就业就特别难,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非常艰难的一个原因。
另外,由于现在社会是“唯学历”导向,因此关注的是学生的学历。如果一个本科生考上研究生,我们就认为他成功了,我们不会关注他接受本科教育的质量,而是去关注他的学位高低。因此,就把所有学生裹挟到考研这条路上来,随之就出现了“考研高考化”。
什么叫“高考化”?所有学生都去考研,所有高中毕业生都去高考,我们的教学围绕着高考而来,非高考科目不学习,这叫“考研高考化”。如果出现这种导向,对整个的人才培养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。
首先,本科院校没有坚持办学定位,没有给学生高质量的本科教育。其次,学生会以提升学历来规划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,而不是提升自己的能力。出现这种问题,会进一步加剧学历的内卷、教育的焦虑。因此,我们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之后,一定要破除“唯分数”“唯升学”“唯学历”这些不科学的评价体系,真正回归到“育人”上面来。
如果以本科率来评价我们的普高办学,那不就是矮化和歧视高职吗?因此就不会办好高职吗?甚至用“985率”来评价高中办学,那不就是歧视一般的本科院校吗?在发达国家没有升学率这个概念,因为地方政府认为,每一所学校我都要办好,每一类教育都是学生值得的选择,它是以办好每一类教育,给学生提供多元选择,作为政府发展教育的一个方向。
只要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,把教育分为三六九等,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就不可能缓解,教育资源再怎么丰富,都不可能缓解社会的教育焦虑。为什么教育焦虑?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太少。请问什么叫优质教育资源?
因此去年出台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》明确规定,职业教育是和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类型教育,不是低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教育,中职和普高是平等的,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普通教育也是平等的。这才能让学生的选择更加多元,随之才会以能力提升作为导向主线来进行学业规划,而不再以学历提升作为学业规划的导向。这实际上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。
第二点就是我们的家长选择职业教育,实际上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来选择。比如说一个孩子的高考分数、中考分数,在700分的情况下,他只能是200分,逼迫孩子去选择普通教育,这个孩子也学不好普通教育的,他就是成为技能型人才。如果这个孩子都不能够适应普通教育,读普通教育的结果是什么?结果导致他很难成为所谓的学术人才,而社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,最后导致这个孩子就业也特别艰难。每年高考,我们会发现200分甚至100分的学生,证明什么?这些孩子不适合读普高课程。
因此这是两个问题。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要办成类型教育,就千万要注意按照类型教育来办好职业教育。导致职业教育地位低、质量低的核心原因是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够。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普通教育的三倍,我们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做到,这个是我们必须要去反思的问题,而不是说我们怎么倡导职业教育。
第二,千万要不要问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去读职业教育?一个孩子他考了700分,他有更多的选择权,他为什么要选择职业教育?如果一个孩子只考了200分,你说我没办法接受普通教育,我也不接受职业教育,你说这个是什么问题?就是不理性的问题。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是不一样的。我们希望的是什么?今后选择职业教育不是按照分数高低来选择,而是按照兴趣来选择。
比如说在美国,有的学生可能SAT分数考得很高,但是他不去选择哈佛大学,他就选择厨师学校,他认为做厨师是他的兴趣,而且厨师的社会地位不会比教授低很多,他也觉得是一个平等的职业。这样的话,就是学生根据兴趣个性来选择未来的职业,而不是根据分数高低来进行未来的职业选择。这是我们应该构建的未来社会,这是大家所需要去注意的问题。
所以说职业教育,首先就是我们怎么样去按照类型教育真正建设好职业教育?首要的是解决对职业教育投入问题。
比如现在很多家长认为,我的孩子进入职业学校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。到了职业学校之后,老师认同度很低,职业学校里面很多设施设备很陈旧,校园里面很多的进行实习实训的那些地方,放的东西都是过时的设备,家长当然不会对职业学校教育感兴趣。如果进去之后一看都是现代化的设备,比如最近有一个职业院校,购买了4架波音、空客320飞机,就用来对学生进行实习、实训,家长一看你原来有这么先进的设备,我的孩子能够学到技术,他就愿意来。随后是要求家长理性定位的问题。你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才?你要给他什么样的定位?
如果孩子不适合去读这样的教育,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,结果可能会导致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出现更大的问题。他如果是纯技能型人才,你拼命要打造学术型人才,它可能会产生很严重的错位,而且即便他拿到了学位学历,可能进入社会之后也找不到工作。
另外一点在于社会对职业的看法。比如在美国,人们觉得做一个厨师跟做一个大学教授没有太大的区别,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。但是,在中国,社会分层是非常明显的,在社会广大群众的心目中,大学教授和厨师显然是非常不一样的。这个是不是也是影响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一个很大的问题?
因此我觉得目前“唯学历论”可能是一个现实问题,但形势比人强,未来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,大家的就业观一定会出现一个新的改变。在这个过程中,谁改变得比较及时,谁跟上形势,可能他能更快地适应这个社会。如果说我们还是拘泥于学历,而不愿意去面对现实,最终可能会遭遇很大的问题。
比如说今年有些博士生、硕士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,又不愿意降低身价,他们就会失业,最后逼迫他们去接受这些工作,甚至有的博士生、硕士生为了找到工作要重新去学技工的技能,这就逼迫我们去转变教育观念了。